制度汇编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行动提升方案
发布时间:2025-05-30浏览次数:


根据学校《关于进一步优化“一核两翼六维六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针对校领导对提升行动中具体工作的指示意见,制定如下改进措施。

一、 前期工作基础

(一)聚焦“实施方案”,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学院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落实好省委书记黄强在校视察时做出的实现思政课“官话民说”“生动有趣”等指示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场馆资源和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校本特色课程——“大学生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设计与实施;同时,按照教师专长开设《白山松水石榴红》《东北抗联史》《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等系列专题讲座课,形成思政必修课为主、思政选修课为辅、主题讲座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三)创建多元化课堂。构建“时政课堂”“个性化课堂”“吉外学子课堂”“特色文化课堂”和“红色文化课堂”等5个课堂,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打造校本思政课矩阵,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吉外味”“生活气”。

(四)聚焦场馆思政课,构建校本特色项目。以现有的李大钊教研基地展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中共党史馆等为核心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细则》,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体系的规范化构建、实践教学的制度化管理、实践基地的特殊化推进和实践考核的科学化运行。

(五)聚焦“大钊班”,打造成色十足、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制定实施《吉林外国语大学“大钊班”启动及实施工作计划》。目前,已完成“大钊班”的基本框架与机制设计,正在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纪念馆等进行深度磋商,争取本学期内完成“大钊班”的学员选拔及导师遴选工作。

二、 改进实施计划

为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推进大思政课改革,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把思政课打造成为铸魂育人的金课为实施目标,重点举措如下:

(一)切实提升李大钊教研基地的利用率。组建并建好“大钊班”,将李大钊教研基地作为“大钊班”的“常驻地”。每月进行两次主题活动,将“大钊班”的学员培养与基地使用深度融合起来。此外,将李大钊教研基地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相互嵌入,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拿出2学时开展场馆思政课;并将李大钊教研基地作为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思政微电影评选活动的推荐场馆,围绕场馆育人、“大钊精神”育人下功夫、做文章。

(二)将“大学生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建设成为成色十足的“金课”。进一步改革创新“大学生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的实施模式。初步计划是:优化课时分配,彰显养成教育的延续性与连贯性,将课程的开课学期由现在的大一上学期,调整为大一至大三的6个学期全部开课。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所需进行专题设计,如大一阶段侧重于独立习惯与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更好实现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大三阶段侧重于就业创业及职业规划等问题,等等。如此,就可以充分将全校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三全育人”,将此课程打造成为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效度并深受学生喜爱的“金课”。此外,在暑假期间依据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对“大学生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教材进行修订。

(三)强化协同育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院建立“课程思政教授顾问小组”,并选派优秀教师与专业学院结成“对子”;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融通并进、常态化、制度化。

(四)加强教研及科研工作以提升教师建设大思政课的专业化水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通过明确教师的课程归属,将教研室作为基层教研和科研组织进行管理,确保每位教师都有所属的研究团队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以“以老教授为龙头、中青年博士为骨干、青年教师为生力军”的团队结构,全面培育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为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人才保障。

三、预期成果

1、思政课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系全面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更好地被开发利用。

3、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推进,选好用好学科带头人,凝聚团队建设合力,形成一批具学术影响力的教研科研成果。

四、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大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长海;副组长:冯殿华、张会军;组员:李红霞、姚红军、霍然、吴琼、王彦婷、赵光达;秘书:郑毅、冯雪。

(二)政策保障。依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及中办、国办等相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学校相关文件,自觉将大思政课建设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由此获得开展工作的全方位政策保障。

(三)激励措施。依据学校人事、教学及科研相关激励政策,对在学院“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及评优倾斜。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5月30日


下一条:集体备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