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在德育部基础上成立,2019年开始招生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023年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内民办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5年获评吉林省“第二批吉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年获批吉林省高水平特色学科群“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立项。学院秉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理念,强化党建牵引、融合民办特色,构建“12233”思政育人模式,全面强化思政引领力。
持续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学院取得里程碑式的三大标志性成就:一是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3个专业方向招生,对应成立包括李大钊教研基地科研团队在内的4支科研团队,健全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话语体系”学科群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立项,优化“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融合“一核两翼六维六融”工作体系,持续支撑学科发展。三是筹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实验室,全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化研究。这些成就填补了民办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的空白。
聚力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学院构建“6+3+N”特色思政课程体系,恪守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贯彻新时代OBE教学理念,协同6个教研室构建“时政+个性课堂+吉外学子课堂+特色文化课堂+红色文化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校本课程《大学生养成教育社会实践》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两门思政必修课分获省级精品课和省级优秀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设“场馆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探索“AI+思政”,举行“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发挥校内党史展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教研基地等场馆育人,形成“馆-课-赛”育人矩阵;注重实践育人,首批加入全国“大思政课”数字思政地图,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纪念馆等单位有13个实践基地和6个实习基地,融合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网络。
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严格对照“四有好老师”和“六要”标准建强思政队伍,协同建成“润心培德”吉林省师德师风研究基地,整体师资力量强、师德师风好。现拥有专兼职教师45名,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占73%,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占比84%;导师团队2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并配备双师型教师2人,行业导师14人。近年来,学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学科带头人5人,聘任“银龄教授”10人,12人次获评“优秀教师”,5人次获评吉林省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院发挥4个专业科研团队作用,获批教育部课题2项(重大课题1项获批40万经费),立项省级以上纵向课题3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4项(经费达150余万元);研究生科研立项40余项,师生发表论文120余篇(核心期刊20余篇);师生撰写100余项实践教学案例,入选国家案例库3个;出版专著7部、教材2部、案例集1部;4项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学院先后组织全省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研讨会2次、成功举办全国“李大钊与东北地区建党”学术研讨会,受到2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教师参加全国、省级学术会议30余人次,作主题报告12次,交流发言10余次。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吉林省发展新格局,围绕东北亚区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已培养研究生130名,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8%,涌现出10多名优秀毕业生典型。同时,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服务本科教学,融合党团建设、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推进“责任落实、思想铸魂、文化浸润、实践淬炼、成长赋能”,持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学校毕业生受到社会各方赞誉。
近年来,学院先后9人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党总支获批第三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获评省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全国优秀教材1部,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竞赛奖30余项。师生在全国和省级“大学生讲思政课”“精彩一课”“田家炳杯”全国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获一等奖7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15次。学院紧跟学校“二次创业”步伐,扎根吉林、服务国家、对话世界,努力提供新时代民办高校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范式”。
【联系电话】
研究生(科研)副院长:0431-8456 8449
本 科 教 学 副 院 长:0431-8456 8469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0431-8456 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