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7年正式建院,前身为1995年学校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部,2025年获评“吉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始终秉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民办高校育人特色,坚持以“大思政课”引领构建育人体系,与学校“一核两翼、六维六融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机融合,构建形成“12233”特色发展模式。学院现设 6个教研室、3 个教研基地、3 个科研中心、4 个科研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 64.3%、博士含在读博士教师占 84%。2017 年获批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授权点,2024 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生。2025年3月“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话语体系”学科群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立项。学院重视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合作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教研基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0余个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
建设党建引领“强堡垒”。学院党总支、师生党支部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学思践悟”,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双向建构,确保理论武装先行一步、第一时间进课堂;落实党建第一责任人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党委书记带头参加 双重组织生活;注重利用“学习强国”“e 支部”等督导党员学习,时常开展警示教育;先后7人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学院注重典型引领,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员名师工 程,持续落实“对标争先”和党建“双创”计划,围绕“提质增效、强基创优”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2023 年学院党总支获批第三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学院探索形成“7+3+N”,即“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网络课”一体化的特色思政课程群;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落实OBE教学理念,融合MOOC资源、数字思政,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组织专题授课、录制微课、集体评课,打造思政精品课。聚焦“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融合“学习筑梦”、“四史”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和“大学生国家安全观教育”等特色课程,持续落实思政课质量提升计划,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学院凝练场馆育人特色,充分利用地球村(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教研基地、百年党史展馆等场馆资源,传承创新“经典阅读、参观见学、假期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组建“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建构“馆-课-赛”育人矩阵,结合“一核两翼三维度”实践育人新体系,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场馆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新范式。学院获评省级精品课2门,“大学生养成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精品视频课”,《大学生养成教育》获评“国家重点规划教材”,《民办高校构建“德育为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学院设置 100 人以内的中班教学,坚持将课堂讲授、分组研讨、实践教学、日常养成、服务社会相融合,链接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构建“时政课堂+个性化课堂+吉外学子课堂+特色文化课堂+红色文化课堂”课堂教学新模式,持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提升“吉外味”、突出“生活气”。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观摩,定期开展“名家进马院 ”活动;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微电影”“我想为你读原著”等竞赛活动,联通学校融媒体、青梨派、易班等数字思政平台,以数智化赋能思政课教学、以青年化重塑思政课教学,强化课堂教学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学院实施“ 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以效果为检验效果 ”的评价导向,科学设置过程性评价指标,综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评定学分;调整实践教学的学时,设立重大获奖免试制度,构建“课堂设计、 内容向度、教学方法、授课技能、信息手段 ”等“五位一体 ”的多角度、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式思政课评价体系。
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学院严格落实“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求,对照“ 四有 ”好老师和“六要 ”标准,持续建强专兼职思政队伍。近年来,学院教师12人次获评“优秀教师”,5人次获评吉林省思政课教师有影响力人物提名,获批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获批校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022年“润心培德”师德师风研究基地获批“吉林省师德师风研究基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近年来共引进学科带头人3人,聘任“银龄教授”10人。落实教师素养提升和新技术赋能计划,多渠道培育骨干教师,推优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思政教师队伍梯次搭配、优势互补。学院强化“院-校-市-省-国家”5级专项培训机制,激励多渠道提升教师技能和科研能力,激励申报立项教学、科研课题。学院教师获第四届吉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获全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大赛一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思政“微电影大赛”、“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等国家奖4项,省级学生思政类竞赛获奖15项。
培育科学研究“主引擎”。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三个培养方向,学科带头人均为知名专家、教授;研究生导师团队 17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9 人,博士学位导师占 71%,双师型教师 2 人;出版著作和教材 6 部,主持教育部、省级以上课题 30 余项。学院建有4 个专业科研团队,拥有国家一流课程 1 门、精品视频课 1 门、省级优秀课程 2 门、省优秀教学团队1支;立项课题教育部重点 1 项、思政专项 1 项、省级 30 余项,横向科研项目4项,学生科研立项40余项;发表论文 180 余 篇(核心期刊 19 篇);出版专著 4 部、教材 2 部;师生撰写的106项实践教学典型案例,入选国家案例库2个,出版案例集1部。学院先后组织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研讨会 2 次、成功举办 “李大钊与东北地区建党”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受到二十余家媒体争相报道;思政教师参加全国、省级学术会议 20 余次。
释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强磁场”。学院突出民办高校育人特色,突出学科专业领域的应用性研究;着眼吉林全方位振兴和服务“464 ”发展新格局,围绕东北亚区域发展和“一带一路 ”倡议,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已培养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 147 名,均 100%就业,社会反响良好。学院融合吉林“三地三摇篮 ”红色资源和校内“ 百年党史展馆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以及李大钊教研基地,协同挖掘和研究吉林早期党建史料挖掘省内革命文化、红色文旅资源服务实践教学;参加高校理论宣讲团,与地方政府、企事业位开展理论宣讲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与吉林农商行等单位横向课题研究(100万),为地方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撰写 3 项咨询报告受到主要领导批示。
【联系电话】
研究生(科研)副院长:0431-8456 8449
本 科 教 学 副 院 长:0431-8456 8469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0431-8456 5056